WFU

網站頁籤

2016年4月27日 星期三

細胞分子矯正精神醫學





細胞分子矯正精神醫學 (一)


抗憂鬱跟鎮靜安眠藥物,最主要是利用
藥物作用在大腦的接受體,前者抑制回收,讓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提升,後者直接作用在抑制興奮的神經系統接受體上,進而達到增加血清素及GABA,改善情緒、放鬆助眠等效果。然而,睡眠機制或情緒調節反應本來就是人體生物化學構造上,自然存在的狀態,當失去平衡時,運用本來就存在於自然界中,人體內的化學分子,即維生素、礦物質、與其它營養素,對病人做個別性的最佳劑量補充,透過矯正失衡的體內生化反應以治療疾病。這被諾貝爾得主萊納斯鮑林命名為「分子矯正精神醫學」,並發表在著名的《科學》期刊。其所強調的是,恢復人體本有的自然狀態,促進人體的自癒能力。

 神經傳導物質是人體經過一連串的生化反應自然產生的,其中環節失衡,產生精神情緒失調,藥物結合腦內接受體器,其實只是處理下游,沒有矯正源頭失衡,反而導致神經傳導物或某些營養素的缺乏加劇。抗憂鬱劑雖然可以快速改變大腦代謝血清素的機制,但不是從增加血清素本源或矯正其失衡來思考,人體製造神經傳導物質有著有著複雜精細確完美的過程,想像一列火車的運駛,需要煤碳、汽油、電力等燃料,排放廢氣物,細胞本具的生命力會自行運作,除了氧氣跟水外,所需要的大致就是燃料的配方,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需要多種輔酶,並有著自行平衡的機制,過多會抑制回收,過少會增加製造,一昧的以藥物抑制回收確沒有補充,火車駛到後來沒有人體本需的燃料,人體血清素仍不足(失衡),但確需要不斷的倚賴藥物來繼續運作以達成某種 "藥物狀態下的平衡"  ,然而,人體早就處在不平衡卻被掩蓋的狀態。

如果是在維生素B3不足的狀況下,製造血清素的材料色胺酸被迫來合成維生素B3,此時確該同時補充維生素B3。人體的血清素,有95%是由腸道神經細胞製造,如果腸道免疫系統處於失衡與發炎的狀態,也就需要同時處理。分子矯正是一個更大的診斷架構跟治療模式,除了消除症狀的化學藥物,也使用營養從底層強化,幫助病患脫離疾病與藥物的雙重桎梏,達到最少的藥物(最少的副作用)與最佳的功能。         

 矯正其失衡倒底需要多少種類跟劑量的營養素?其中的一項準則是,每人都是獨立且獨特的個體,也就是生物獨特性,每個人所需要的劑量皆不同,在吸收及利用營養素的環節中,那一個需要去矯正的也不一樣,甚至在每個人不同的心理層次影響下也不同。科學研究已証實人的意識及心理狀態會改變生理,而心理調適或慣性改變需要一定時間及努力過程。在正常且健康的生活下,大多數人可以從均衡營養的飲食及規則運動下,獲得身心健康 ; 然而,當長期處於壓力、面臨生活重大變故、甚至因老化生理改變時,比如更年期等,因荷爾蒙失衡,被診斷憂鬱、焦慮、失智等疾病狀態,所需要可矯正的營養素及礦物質,就更需要額外去補充了。

胞分子正精神醫學認為對多患者,單從器官或心理的角度著手,是不足的,需要多管其下。些生理表徵,其生在代作用或營養攝取上,尤其是當單一治療確無滿意的效果或康復狀態。如同人生化特性原理,造成的疾病的原因不一,但都只用同一種藥物跟方法,是有局限性的。功能性醫學強調需要先排除造成大失衡的全身性問題只用物,在急性期可快速減緩,但以到最佳身心狀態跟康的目下,在醫師專業諮詢下同時併用,一般是安全的,可避免神精傳導素的缺乏症外,尤其斷藥物的人有很大的助。